砂轮微波高温加热固化炉简介
工业微波高温加热炉的开发应用系列针对各类复合材料和金属胶接构件的固化成型,粗磨、荒磨、切断和自由磨削,磨钢锭,铸件打毛刺等。设备材料及其加工工艺具备良好的耐热性和耐热冲击性能,结构上对热膨胀的控制严格,膨胀尽量小且一致,以避免在多次工作后出现裂纹、撕裂、漏气、变形 等现象。树脂砂轮,是用树脂做成的砂轮,强度高,应用在切割片,双端面,重负荷砂轮,抛光轮等等。具有一定的弹性,耐热性低,自锐性好,制作简便,工艺周期短;微波加热设备采用PLC控制,应用软件先进、可靠、高效,选用的仪器仪表及控制元件精度高,可靠性好,且满足的有关标准规定。
砂轮微波高温加热固化炉概述
在现有的树脂砂轮领域中,砂轮的排屑力度和散热能力一直本技术领域内的技术难题之一,在树脂砂轮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树脂砂轮排屑力度不够,会造成砂轮打磨、加工工件质量不理想,不能将工件加工成理想状态;同时,在树脂砂轮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树脂砂轮的散热力度不理想,容易造成砂轮的局部受热,从而影响砂轮加工工件的质量,进一步的,砂轮受热会造成砂轮的脆性增加,容易造成砂轮的爆裂、崩坏。采用微波加热具有加热速度快、热量损失小、操作方便等特点,既可以缩短工艺时间、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又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加热均匀、速度快,传统的加热方法凭借加热周围的环境,以热量的辐射或通过热空气对流的方式使物体的表面先得到加热,然后通过热传导传导物体的内部。这种方法效率低,加热时间长。微波是在被加热物内部产生的,热源来自物体内部,加热均匀,不会造成"外焦里不熟"的夹生现象,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同时由于"里外同时加热"大大缩短了加热时间,加热效率高,有利于提高产品产量。微波加热的惯性很小,可以实现温度升降的控制,有利于连续生产地额自动控制。微波加热所产生的热量和被加热物的损耗有着密切关系。各种介质的介电常数在0.0001到0.5的范围内,所以各种物体吸收微波的能力有很大的差异。一般说介电常数大的介质很容易用微波加热,介电常数太小的介质就很难用微波加热。微波与常规的加热方法,如蒸汽加热、电热、红外加热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发生故障或停止加热时,温度的下降又要较长时间。而微波加热可在几秒的时间内迅速地将微波功率调到所需的数值,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便于自动化和连续化生产。强场高温介质中单位体积内吸收的微波功率正比于电场强度的平方,这样就可以在很高的场强。微波加热穿透能力强和远红外加热的频率比微波加热的频率更高,照理加热效率要更好,但其实不然,这里面还存在一个穿透能力的概念。远红外加热虽有许多优点,应用也比较广泛,但从对物体的穿透能力看,远红外就远不如微波。什么叫穿透能力呢?穿透能力就是电磁波穿透到介质内部的本领,电磁波从表面进入介质并在其内部传播时,由于能量不断被吸收并能转化为热能,它所携带热量就随着深入介质表面的距离以指数形式衰减。电磁波的穿透深度和波长是同一数量级,除了较大的物体外,一般可以做到表里一起加热。而远红外加热的波长很短,加热时穿透能力差,在远红外线照射下,只有物体一薄层发热,而热量要到内部主要靠传导,这样不仅加热时间长,而且容易造成加热不均匀。根据对比,微波加热的穿透能力比远红外加热强的多。一般工业加热设备比较大,占地多,周围环境温度也比较高,操作工人劳动条件差,强度大。而微波加热占地面积小,避免了环境高温,工人的劳动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砂轮微波高温加热固化炉优势
微波加热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加工手段,对各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已形成极大地冲击。一般在能加工领域中,所处理的材料大多是介质材料,而介质材料通常都不同程度地吸收微波能,介质材料与微波电磁场相互耦合,会形成各种功率耗散从而达到能量转化的目的。能量转化的方式有许多种,如离子传导、偶极子转动、界面极化、磁滞、压电现象、电致伸缩、核磁共振、铁磁共振等,其中离子传导及偶极子转动是微波加热的主要原理。微波加热是一种依靠物体吸收微波能将其转换成热能,使自身整体同时升温的加热方式而完全区别于其他常规加热方式。传统加热方式是根据热传导、对流和辐射原理使热量从外部传至物料热量,热量总是由表及里传递进行加热物料,物料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温度梯度,故加热的物料不均匀,致使物料出现局部过热;微波加热技术与传统加热方式不同,它是通过被加热体内部偶极分子高频往复运动,产生"内摩擦热"而使被加热物料温度升高,不须任何热传导过程,就能使物料内外部同时加热、同时升温,加热速度快且均匀,仅需传统加热方式的能耗的几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就可达到加热目的。从理论分析,物质在微波场中所产生的热量大小与物质种类及其介电特性有很大关系,即微波对物质具有选择性加热的特性。,摆在各经营者面前的是解决产品结构与社会需求的问题,适应社会发展对产品品质、品种要求的提高。其焦点之一就是技术创新不足、品质升级滞后。微波技术的出现为提高产品档次、跟上技术进步、创高附加值产品提供了良好条件。